第44期

供稿:新葡的京印象工作室
创意:新葡的京印象工作室
文字:新葡的京印象工作室
图片:新葡的京印象工作室
设计:新葡的京印象工作室
编审:党委宣传部

新葡的京印象

千里共婵娟

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收进地平线,沉浸在金光中的云层又被夜幕染得深蓝。静静等着,等到雪色蔓延大地,再将云与天幕镀上银白的光晕,银盘般的皎月升上人间枝头。“天将今夜月,一遍洗寰瀛。暑退九霄净,秋澄万景清。”万物在这一瞬蓬勃明朗,国庆佳节,恰逢中秋团圆之夜,明月的清辉毫无保留地洒在了地大的校园。

时间正如自然丈量人间的尺度,在永恒向前的尺度上,有的经年不改,有的变化万千。古说“同来望月人何处,风景依稀似去年。”那一轮高悬的月,静静见证着地大的坚守与变迁。那么今夜,走出门去,看看这片历久弥新的天地吧。

踏入校园,道旁的银杏树在数年来茁壮生长,如今已然高过了身后砖砌的红房。节日里的校园热闹许多,连夜风也带着亲切的味道,拂动树梢盖住路灯的碧叶,把灯的昏黄和月的银白溶在一起。“秋空明月悬,光彩露沾湿。”叶畔的露珠与月色一同坠落,金银交织的浮光碎在路人手中摇曳的小红旗上,伴着温柔的明媚轻轻飘扬。

再往前走,交汇路口有座自2004年起便屹立于此的摇篮石,见证地大一年又一年的风霜雪雨。石上的笔迹依然苍遒有力,石面的棱角在风雨磨砺中圆润了些许,却仍旧坚实稳固。如今憨态可掬的“小石头”站在摇篮石旁边,仿佛是它养大的孩子,承前启新,正在生机勃勃地成长。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”一新一旧的标志在今夜共沐一片柔光,正如一代代地质人在时间的长河里对望,诉说内心的赤诚和衷肠。

一如既往热闹的操场,各式各样的球没有规律击在地上的声音像初秋的雨打芭蕉,而更多的人就坐在芭蕉树下,就着喧闹的雨点欣赏安静的月光。有人举着小红旗高唱“一条大河波浪宽”,有人抱着吉他轻哼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。皓月当空,慈母一般普照大地,此刻每个披上月之纱衣的人,都寻到了心灵的故乡。

继续踏月而行,路边依次树立的大型矿石标本,从天南海北的矿区采集搬运回来矗立在道旁,仿佛一座座岁月的丰碑。金色的黄铁矿、银色的方铅矿、绿色的孔雀石,它们如远古世界的眼睛,又如未来空间的阶梯,抑或如海域深处的水纹……深埋地底的奇妙世界重见天日,沐浴在新世纪的明月下,矿石的肌理面在柔光中泛起细密的闪烁,似天幕的繁星,也似海底的鱼群。曾经的它们,也在古老的月下恒定地存在过,跨越数百万年的沉默光阴,又再次被一样的月光拥入怀抱。“万里无云镜九州,最团圆夜是中秋。”或许它们也如离家许久的游子一般,在此刻的月下,在无言的温暖与柔软中,寻到了自己的归属。

校园的广播里播放起深情的音乐:“我和我的祖国,一刻也不能分割。无论我走到哪里,都流出一首赞歌……”伴随悠扬的歌声,整个地大都仿佛笼罩在温暖静谧的柔光里。这里来来往往的学子,或从实验楼刚刚出来,赶着去食堂吃一口热乎的团圆饭;或坐在路灯下读书,借今夜清澈的月色把书页照得更加亮堂;或只是像我一样,闲来无事,与三两同伴在熟悉的校园里闲逛,聊家乡,聊生活,以月光代酒,痛饮千杯不醉。

月光,从过去照到未来,从天南照到海北,平等而慈悲地温暖着每个角落。我们总是感慨“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”,祈盼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却常常忘了,此心安处是吾乡。此夜,无论景与人,古与今,南腔或北调,欢喜或忧愁,在祖国母亲的生辰之际,在八月十五的明月怀抱中,同窗便是邻里,校园便是故乡。此夜,愿与诸君,共度这一刻团圆。